FX168财经报社(亚太)讯 中国承诺在未来几年购买美国大豆,这一举动为在两国贸易战中受挫的美国农民带来了一丝希望。然而,美国农业市场受到的伤害可能已难以完全弥补。
近年来,中国将目光转向巴西等替代供应国,而美国农户的选择却十分有限。长期以来,中国一直是美国大豆出口的最大买家,占总出口量约一半。
美国农场局联合会经济学家Faith Parum表示:“我们在上一次贸易战中失去的市场份额,从未真正夺回。”她指的是始于2018年的中美贸易战——当时正值特朗普总统的第一任期——而如今在其第二任期内仍未完全结束。
“虽然中国的大豆总需求保持强劲,但过去几年他们大多从巴西进口,”Parum告诉《MarketWatch》。据她介绍,仅今年巴西就向中国出口约25亿蒲式耳的大豆,而美国出口相对较少。
根据白宫11月1日宣布的协议,中国将在今年最后两个月至少购买1200万吨美国大豆,并在未来三年内每年购买至少2500万吨。在此之前,中国在始于9月的新销售年度中尚未采购任何美国大豆。
Parum表示,这项采购承诺“让我们回到了贸易战前的水平”,“这是一个良好的起点,如果市场条件有利,实际采购量可能超过最低限额。”
她认为,如果协议能完全落实,将有助于提振美国大豆价格,但也可能“影响中国从南美采购大豆的模式”。
市场份额争夺:巴西的崛起
巴西和阿根廷已成为主要大豆供应国。Parum指出,关键在于“未来中国是会继续依赖巴西,还是选择多元化采购来源”。
StoneX首席大宗商品经济学Arlan Suderman表示,中国在过去20年间持续投资巴西农业和基础设施,“帮助巴西发展成为如今玉米和大豆的低成本供应国”。
他指出,随着巴西产量不断增长,中国从巴西的进口份额也不断提升。如今“巴西(加上部分来自阿根廷的供应)几乎可以满足中国全部进口需求,而且价格更低”。
Suderman补充道,特朗普的关税政策或许加速了这一进程,但这种趋势本来就难以避免。由于汇率差异,新作巴西大豆一旦收获上市,几乎肯定会比美国产品便宜。
他还指出,在中美协议公布前,美国大豆到岸中国的价格甚至比巴西更低,但协议宣布后,美豆期货价格上涨,而巴西旧作大豆反而变得更便宜。再加上中国仍对美国大豆征收10%的报复性关税,使得美豆在中国的价格仍高出巴西豆约每蒲式耳1.5美元。目前1月交割的大豆期货在芝加哥收于每蒲式耳11.17美元。
农民仍“被夹在中间”
一些美国农民对新协议并不感到兴奋。堪萨斯州赖斯县拥有1500英亩农田的农民Ed Hodgson表示:“我不认为中国的大豆采购量会回到加征关税前的水平。低成本生产国会满足中国的需求。”
他补充说,即便传闻中的130亿美元农业纾困计划成真,“也只能让我们撑到年底,大多数农民口袋里不会剩下钱进入2026年的播种季。”
《华尔街日报》此前援引消息人士称,特朗普政府考虑向美国农户提供100亿美元以上的援助。北达科他州参议员John Hoeven上月曾透露,一项类似于特朗普第一任期贸易战时期推出的“市场促进计划”已经准备就绪,但因政府停摆而延迟。
Teucrium公司总经理兼高级投资专家Jake Hanley表示:“遗憾的是,我们的农民实际上并没有‘获得’任何东西,他们仍被困在贸易战的夹缝中,成为脆弱的受害者。”
他指出,美国与中国的贸易协议曾带动大豆价格短暂反弹,但中国买家依旧偏向巴西大豆。“目前谷物市场正处于‘用真金白银说话’的时刻——大豆的上涨需要现实支撑,而不是空洞的希望。”
展望未来:市场多元化成关键
美国农场局的Parum表示,全球大豆需求依然强劲,且其他市场正在成长。她指出,近期美国与东南亚的贸易协议正在为越南、菲律宾和马来西亚等国打开新机遇——这些快速增长的经济体对高品质饲料原料需求旺盛。
“多元化出口基础,让美国农民不再依赖单一买家,也有助于重建长期全球需求,”她说。
白宫副新闻秘书安娜·凯利(Anna Kelly)在给《MarketWatch》的邮件中表示:“特朗普总统非常关心美国农业,他采取了前所未有的措施,为美国农民争取公平竞争环境。他在重新打开中国、欧洲、英国、日本、越南及其他多个市场的大门方面取得了成功,这将为美国农产品出口带来长期和短期的收益。”
StoneX的Suderman指出,美国近年一直在扩大国内大豆消费基础,以弥补失去的中国市场,但仍需要数年时间才能实现完全替代。他认为,中国的大豆采购协议有助于“填补过渡期的缺口”,保持需求稳定。
Parum最后总结道,中美之间的这次缓和是“重建贸易信任与稳定的积极一步”。
“关键在于确保这些承诺得到落实,让农民能持续、稳定地进入海外市场,”她说,“稳定的市场、公平的竞争与可执行的贸易协定——无论是与中国,还是与东南亚新伙伴——都将让美国大豆产业在长期保持竞争力。”